博物館照明設計注意事項是什么?實驗表明,要在博物館條件下有良好的色彩辨別能力與鑒賞藝術品的細節,必須維持一個最低的照度水平,同時使參觀者從一處到另一處時眼睛能適應。下面就是對博物館照明設計注意事項做出的分析。
博物館照明設計注意事項:
1、影響光照損壞效應的因素
博物館從美學與保護的角度選擇燈光,為保證展品的色彩還原,必須選擇高顯色指數的燈,并應正確安置;從保護的角度出發,燈光的選擇應考慮到它可能產生潛在的破壞。某一光源對光靈敏的展品損壞程度由三個因素決定:燈光的光譜組成、照度值與照射時間。雖然,通常在博物館中運用的燈都發出白光,但不同光源的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所占比例并不相同,如用了紅外輻射占很大比例的光源,則必須保證有良好的散熱條件,使展品不產生局部熱效應。
影響光損壞效應的首要因素是光譜相對能量分布。雖然日光與博物館中常用的燈都是白色,但它們的光譜能量分布差異都較大。定量地給出不同光源造成的損壞是相當困難的。在理論上,輻射波長越短,能量越高,則破壞也就越大。物體的損壞隨光照(即照度與這一照度下光照時間的乘積)增加而增加。所以,如果照度加倍,則造成相同損壞的時間就減半(反比定律)。
2 光照損壞的防范
雖然光對光敏物品的損壞是不可避免的,但可采取某些措施減少損失。最重要的是盡可能杜絕紫外輻射,可限制照度與減少光照時間。
我國《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中對展品的保護做出的規定如下:
(1)應減少燈光和天然光中的紫外輻射和紅外輻射,使光源的紫外線相對含量小于75μW/lm。
(2)對于對光敏感或特別敏感的展品,除了限制其照明水平不大于標準值之外,還應減少其曝光時間。閉館時,展品應處于無光照射狀態。
(3)對于密封在真空中或有惰性氣體的環境中,并保存在特制的展柜或特設的展室內對光特別敏感而又特別珍貴的國家特級保護文物,必須在有特殊需要時,才允許在規定照度下使其曝光。
對紫外成分占很大比例的燈,常用減少320~400nm區域輻射的鍍膜玻璃濾色片來除去這部分高能輻射。濾去紫外輻射對展示陳列品沒有影響,因為紫外光對人眼來說是不可見光,不影響視覺。鎢絲燈的紫外含量對博物館來說是可接受的,因而不需要濾色片。對鹵鎢燈來說,則要用耐熱玻璃濾色片濾去穿過石英的比320nm短的紫外線。大部分熒光燈輻射紫外,因此必須用防紫外輻射的濾色片。
在很多博物館展品照明中,日光比燈光用得更多,日光中含有很大比例的紫外線,所以應在窗戶或頂棚上安置濾色片。通常,玻璃與用作頂棚的標準的透明或半透明塑料只吸收日光中部分紫外輻射,因此必須使用附加的紫外濾色片。
某些化學物質能吸收幾乎全部紫外輻射,而且不會使光的傳播與光色受很大影響。這些紫外吸收劑可以與聚合物薄膜、油漆結合在一起,這樣可以提供有效的防護作用,并可提供不同程度的紫外吸收。也可以使用雙重玻璃,在玻璃之間有一紫外吸收層。
上述是對博物館照明設計注意事項做出的分析,沒人能夠用一個科學公式來平衡最佳視覺條件的照度與保護所要求的照度,而只能根據實驗決定。下表中列出了國際上及我國《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中推薦的最大照度。最大照度必須根據物品能承受損壞的大小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