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設計在運輸途中,文物一般要經過幾次轉手。首先是公路運行,用汽車將文物運至車站、碼頭、機場,然后由汽車上搬下,裝運到火車、輪船或飛機之上。在經歷了長途運輸之后,最后,要由汽車拉到終點。每一次改換交通工具,都要經過裝卸工的搬動和旅途的顛簸,在公路路況較差和飛機升降過程中,這種顛簸非常劇烈。而博物館的文物藏品,大多已歷經滄桑,內部材質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變化,變得脆弱而嬌貴,極易因震動而出現損傷。
因此,防震是遠途運輸藏品包裝中的首要問題。根據防震要求,藏品的內包裝應該軟而厚。即緊貼藏品部分用軟而厚的包裝材料,使藏品在搬動、運輸的晃動顛簸之中,不會觸及到外包裝及其他硬物,避免碰、摔、擦等物理性損傷。
一、在藏品的內外包裝之間,還需放置一些填充物
傳統的做法是使用舊棉花和紙絲。但舊棉花既不衛生又易粘連,紙絲過于沉重,徒增搬運人員的負擔。近年來海綿及各種泡沫塑料開始應用到藝術品的包裝上。它們質地輕柔,剪裁方便,裝箱時或大或小、或薄或厚可按需要隨意取裁,非常方便。它們富有彈性,即使運輸過程中遭受劇烈顛簸,亦可輕微起伏,減緩震動強度。
二、文物要科學、嚴謹的方法包裝,才能保證運輸的安全方便
文物應盡量做到一物一囊,避免混亂及碰撞。每個囊匣外應標明內裝文物標本的編號、名稱,有條件的可附貼照片,以便于清點。較大的文物裝囊后可直接裝入外包裝箱。小件器物一般囊匣亦小,直接裝箱易受碰撞擠壓,又容易錯裝漏裝,所以先要適當集中。將幾個以上的小囊匣集中到一個較大的囊匣中,同時在這個較大的囊匣外表注明內裝所有文物標本的編號和名稱,即所謂“小件裝大包”。裝箱時大小、輕重的安排亦有學問。從力學角度考慮,重物、大物較輕物、小物承重能力強,因之裝箱時應遵循“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原則,將大件、體重的器物放置于下層,將小件、體輕的器物裝在上層。裝箱時先在箱底墊上一層填充物,四周及上面也適當留出裝填充物的余地,不要使囊匣接觸箱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