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博物館群體,人性化理念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物質關懷,二是精神關懷。物質關懷對這一群體無論是服務者還是被服務者是共同適用的,博物館需加強硬環境建設,如良好的展廳、整潔的辦公場所、齊全的服務設施等等,但是受經濟條件的制約,物質關懷是有止境的。精神關懷屬于博物館軟環境建設,要根據不同類別的人群有針對性的開展,精神關懷是無止境的,并不完全受經濟條件的制約,所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實現博物館群體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之間的和諧,實現博物館與社會的和諧,應該是博物館精神關懷的最高境界。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博物館的物質關懷與精神關懷并非成正比發展,就如同金錢并不是衡量生活幸福指數的唯一標準一樣。
全國2300多座博物館,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藏品、不同的歷史傳承、不同的文化底蘊使每個博物館都有每個博物館的故事,每件藏品都有每件藏品的內涵,這是我們推行博物館個性化的基礎條件和優勢所在。目前各個博物館都以“突出特色”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征集文物、宣傳教育、展示交流,涌現了一批有特色的博物館以及博物館中有特色的陳列展覽。
雖然各個博物館內容設計各具特色,但在展現形式上卻大同小異,特別是聲光電的運用、景觀的制作非常雷同,甚至有照搬照抄現象。這種現象的另一層隱憂,就是將陳列流于某種形式,而不去挖掘展品本身的廣度和深度。沒有展示出文物所蘊藏的文化內涵、文化外延和文化淵源以及彼此之間聯系而形成的文化體系。特色是博物館發展的生命力,無論規模大小,博物館要有屬于自己的內涵。